王国彬,北京工业大学主题环境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艺术研究所首席专家、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光华龙腾设计创新奖评委等。
观点提纯——“想要推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在专业理论的深度、服务社会的实践广度、艺术创新的角度、人类命运的高度等多个维度全面地实现专业的重构,实现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专业进化。”
《设计》:全国美展在您的艺术生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银奖对您的学术研究和创作有何影响?
王国彬:我第一次参观美展是1994年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八届全国美展,那也是我第一次到北京。路途的劳累丝毫没有减退我心中的激动。作为一个美术专业的入门者,这次观展在我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诸位优秀艺术家的作品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也看清了自己在专业水平上的差距,一颗种子自此在心中生根发芽,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能够有此殊荣。终于,在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达成夙愿,25年青春岁月已悄然而逝。
多次参展并最终获奖使我进一步明确了以“美术”为目标、以“艺术” 为路径、以“科学”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人民为中心,努力为国家、社会、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创作的环境艺术专业目标与方向。
《设计》:作为美术展中的设计展,美展环境设计艺术类作品的选拔有怎样的特点?
王国彬:伴随共和国成长的全国美展,每一届作品都反映出新中国的成就与进步。作为美展的设计展更需要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因此,在美展的环境设计类作品的创作中,要站在国家与人民高度之上,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与成就,描绘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因此,美展环境设计艺术类作品不但要通过专业的艺术与技术知识来打造“绿水青山”的人居环境,更要通过艺术的人文环境来激励人们内心正能量的提升,打造可持续的、经得起时代和人民检验的优秀设计精品,为现代化建设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中国方案。
《设计》:您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是什么?希望通过作品传达怎样的信息或情感?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设计风格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独特性和价值?在您的作品中,如何平衡艺术性、功能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关系?
王国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中国独有的特色专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理念首先应该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次,受到孟母三迁的故事所传达出的外在环境对人内在人格塑造的重大影响力的启发,设计作品往往着力于“环境设计中的人文影响力营造”;再者,应该强调“环境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环境化”,力求构建出人居“环境”与人生“心境”双境合一的环境设计作品。
在上述理念与思想的引导下,我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向中医等诸多优秀传统文化借智慧,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形、器、材、艺”五字联结综合设计范式,并在此范式下凝练出“主题叙事设计方法”,从而实现了作品艺术性、功能性、实用性之间的平衡,还在作品的社会性、时代性、文化性、经济性等方面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拓展满足,所以作品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涵盖“建筑、景观、室内、展陈、市政桥梁设施、公共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等广义环境设计领域。正如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 P. Dober)所言,“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由此可见,环境艺术可谓“有定法而无定式”,所谓设计作品的风格与形式往往是现象和结果,比如我两届美展的参展作品以及其他代表作品的风格看似差异巨大,其本质上都是上述范式与方法的产物。
《设计》:深耕设计教育多年,您如何看待当前环境设计教育体系?未来几年内,环境?您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年轻一代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以适应行业的需求和发展?
王国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历经室内装饰、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环境艺术、环境设计5个学科术语作为专业称谓,至今已经近40个年头。从上述专业发展的频频更名以及迅猛发展,也不难看出被称为“万金油”的环境设计专业边界的模糊与核心竞争力的缺失。随着AI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虚拟环境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校教育的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的更新速度,所有设计专业教育都面临“刻舟求剑”的困境。2021年,“交叉学科”成为第十四个学科门类,环境设计这个“不专业”的专业,因其交叉多元的特色反而呈现出独特的活力,迎来了新的机遇。
未来的环艺专业人才培养中,关键是将原有的“知识传授”模式转换为“质能培育”模式,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 “意识、能力、技术”三个层面的全新环境设计专业培养体系。将“意识”与“能力”作为一个学科相对稳定的底盘,而把更新变换比较快的“技术”作为技能包来组合搭配,从而形成“学科大底盘+专业技能包”的培养模式,将极大地适应行业的需求和发展。
《设计》:您希望在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王国彬:步入21世纪,随着科技、经济和政治的进步,整个世界逐步成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人居环境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容器,而环境艺术设计正是担当着增强这个容器的审美韵味、文化品位的专业,一直在践行与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至今日,在我们享受AI技术、互联网虚拟环境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景观社会”的去身体化,“消费社会”的去地域化,以及“信息社会”的去现实化困境,人们生活环境不断的碎片化、同质化、虚拟化,幸福生活的容器正在不断地被消解与异化。因此,想要推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在专业理论的深度、服务社会的实践广度、艺术创新的角度、人类命运的高度等多个维度全面地实现专业的重构,实现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专业进化。
《设计》:作为一位资深的设计师和教育者,您有哪些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经验和心得可以分享给青年设计师?
王国彬:青年设计师从业一定要深刻理解“设计”的内涵,不要“纸上谈兵”,要紧密地根据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来展开设计实践,将我们的一张张设计“蓝图”通过实践得以“绘到底”
作为一名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师,首先要强化“问题意识”,不但要能通过学科交叉发现当下和未来的诸多环境问题,还要通过学科交叉来解决上述环境问题;其次要坚持“溢出意识”,既要不断丰富环境设计领域的核心内涵,还要不断拓展环境设计领域的边界,尤其要重视以“人体”基点的环境观念,推动生理与心理、虚拟与现实等多重环境领域的共生;另外要重视“传播意识”,持续进行环境设计领域相关信息的收集、梳理与研究,从而通过叙事与传播来实现一个自洽、他洽和续洽的可持续领域,营造一个环境设计语义下的世界。随着世界多元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始迎来了它真正独立生长的春天——中国的事情最终还是需要中国人用自己的方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