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cc914146022e6ee92fa1ee30b5b77b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在2025年这一“新质生产力”加速落地的关键之年,我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以设计为纽带,深度融入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浪潮,推动设计人才培育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与创新活力。
2025年,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迎来政策支持的“黄金期”。继2018年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后,国家发改委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加速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为民企创新扫除制度障碍。我会紧抓政策机遇,以设计为切入点,联合地方政府、高校及民企,搭建“设计+产业+资本”生态圈,助力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跃迁。例如,在浙江黄岩国际设计创造湾建设中,我会与同济大学、地方政府合作,打造工业设计集聚高地,推动五金等传统产业向定制化、智能化转型。这一模式不仅响应了国家“专精特新”战略,更通过设计赋能,为民企开辟了差异化竞争路径。
设计人才是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我会通过三大举措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
1.公益奖项激励:连续多年颁发“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等公益奖项,挖掘并扶持青年设计人才,如连续20年开展“光华龙腾奖”评选,累计表彰复合型创新设计顶尖人才 431 位(含院士 33 位),青年设计人才一万余名,为地方输送创新血液。
2.产教协同创新:联合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推动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例如,支持工业设计产教融合论坛,倡导“新工科+新文科”交叉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3.国际标准引领:主导编制服务设计标准,联合国际机构开展“绿色设计工程师”认证,提升人才专业化水平,为民企全球化布局储备竞争力。
在“双碳”目标下,我会将绿色设计理念深度植入民企转型:
绿色金融助力:设立绿色产业基金与“专精特新”专项基金,联动50余家金融机构,为民企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在浙江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中,通过设计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30%,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技术方案落地:联合北京聚力绿色科技等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绿色技术解决方案,覆盖智能制造、循环经济等领域,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国际资源整合:通过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与克利夫兰大学、法国Blank Studio等国际机构合作,引入全球创新资源,助力民企开拓海外市场。
我会秘书长张琦指出:“设计不仅是产品的外在表达,更是产业转型的内生动力。我们期待与更多民企携手,将绿色设计转化为绿色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设计智慧。”
未来,基金会将持续深化三大方向:
1.强化区域协同:在浙江、广东等设计产业高地复制“黄岩模式”,打造更多国家级设计示范基地。
2.拓展数字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设计融合,孵化如NaviGAIT护理机器人等智能服务产品。
3.构建全球网络:通过国际设计论坛、海外设计周等活动,提升中国设计的全球话语权。
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我会与民企共绘高质量发展新篇章!